现行的司法体制在五性上多有严重缺陷,致使司法权威没落。
由此天生赋予了调控这个工具的性质是宁左勿右的秉性。治理是房地产系统结构中的重要工具,是房地产系统的自我调节被破坏后解决问题的最后途径。
行政手段的过度参与市场调整,长时间累积形成了破坏力,导致市场自身的免疫能力和调整能力被破坏,市场机制出现系统性失灵,乱是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在针对每个诱因的治疗药方好像没错,但吃下去病情更加严重了。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系统的培养,不可拔苗助长。我们要学会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房地产及整个社会生活体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放弃就房价控制、打压房价的简单而无效的手段,寻找克服驱使房价过快趋高的其他因素。调控和其他政策工具一样同样具有它的负面效应。又曰:房地产是逼疯的。
棋子被拨来拨去,此起彼伏,而年复一年的僵局晃动着房地产产业这棵大树的根调控应该倚重中医疗法,这是我们这个民族解决复杂问题的文化法宝。一种异化了的力量在市场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十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党代会,这次会议不仅有最高决策层对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回顾、对当前经济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展望。
笔者记得,仅在一月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改委主任张平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另外,考虑到未来美国面临财政悬崖,欧盟下调了欧元区和欧盟今明年经济增长预测等,预计海外经济运行仍是困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反弹的另一重要不确定因素。一方面,10月房地产相关消费反弹的局面未能持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同比增速分别回落了4.5%、1.6%、2.2%,显示房地产相关消费对增长的支持并不稳定。试想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美国面临财政悬崖风险,欧盟下调明年欧元区经济零增长之际,中国经济就凭基建投资就能一枝独秀?与此同时,一重要政治事件正在发生,即北京正在召开中共十八大。
而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速回落了1.5%,汽车制造业增速回落至33.7%,为年内最低,说明投资反弹的基础仍不牢靠。一是当前企业应收账款大幅提升,三角债问题比较突出。
他认为,德国尽管拥有独立的中央银行和保守的财政政策,但仍然存在政治经济周期(1992)。但笔者对于中国经济如此快速回升,仍存有疑问。而今年十八大召开的前一月,即10月,经济数据也明显在恢复当中。另一方面,尽管最新诸多房地产数据止住了继续下跌的趋势,如投资与新开工,但这些数据仍处于历史低位,1-10月投资同比只增长15.4%,新开工下降8.5%。
10月中国出口超预期, 11.6%的增速较9月9.9%的增速继续回升。特别是周小川行长10月初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的发文表示,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金融改革和支持经济增长的任务很重。具体体现在,首先,每当党代会召开的前后,决策层都会力争创造一个较好的经济环境,推出积极的政策,而这也会对经济数据有一定的提振。如此看来,对近两月经济数据良好表现,不得不考虑到中国经济周期中特殊的政治力量。
正面的舆论引导产生乐观预期,使消费者增加消费,提升经济增速。但十八大结束后,预计新一届领导层仍会以平稳过渡,仅会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太乐观的政策预期恐将落空。
而从刚刚结束的作为中国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上来看,本届广交会采购商与会人数和出口成交额也双双下滑近一成。(来源:FT中文网) 进入专题: 经济周期 。
而如果单从经济数据来讲,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各分项数据后发现,乐观数据背后,其实也存在隐忧。究竟经济与政治事件有无关联?参考国际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授艾尔波托•艾莱斯那(Alberto Alesina)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而仅相隔一个月,周行长在十八大的集体采访活动中,语气便有了明显缓和。但实际上,近两月中国出口反弹很大程度上与苹果智能手机产品出口有关,中国作为苹果手机唯一生产国,恰逢新一代产品上市,10月仅这一项便对出口增速贡献了6个百分点,可以想象,这一趋势必将难以持续。近期10月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又超预期。总之,笔者认为,反弹的经济数据中,政治因素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是投资方面,虽然在财政刺激的带动下,铁路、道路运输业大幅反弹,但企业投资仍在下滑之中,令人担忧。甚至有很多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判断十八大之后会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出台,因此,尽管面临应收账款较多的局面,也都以三角债的形势继续维持,希望能最终享受到政策红利,扭转局面。
而究其原因,便是财政政策刺激加大,带动铁路投资迅速反弹,增幅达240%。因此,笔者认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还应以审慎为主,不宜过度乐观,要实现中国经济真正稳健复苏,还需要不懈努力。
可见,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联系。数据基本上延续了9月的启稳回升趋势,工业生产、消费、投资等增速出现上升,特别是铁路、道路运输业在财政刺激的带动下,大幅反弹。
比如,2002年十六大召开前一月,即当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增速分别为9.4%、14.2%,均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8.8%与12.7%,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年平均持平。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至8.2万亿,同比增长16.5%。而考虑到当前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牢靠,仅靠铁路等少数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经济并不坚实,且海外与房地产市场均存在不确定,预计明年经济仍有较大下行风险。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十八大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企业对未来政策的预期。
2007年十七大召开前一个月,即当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7%、18.9%和26.4%,均高于当年的平均水平16.7%、17.5%和26%。其次,通过舆论效应对居民预期进行正面引导。
而回到中国,笔者认为,这种政治影响经济的现象则更加明显,因为中国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更大。例如,他发现,1961~1985 年期间美国在净转移支付上存在选举周期(1988)。
可以观察到,每逢党代会召开之际,从决策层到媒体届,大多是一片乐观之声。三是房地产市场仍然疲软。
另外,媒体的口径也大同小异,乐观判断居多。例如,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分别回落0.4、0.5个百分点。他还得出了18 个经合组织国家的货币政策在理性预期条件下存在党派周期等等(1997)这意味着,一切《预算法》之不完善无不出现在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预算法》修改需要特别关注的三大核心领域。
显然,这是现行《预算法》最需要完善的。而要排除这个障碍,显然必须从优化预算权力,扩大预算权力的民意基础方面着手。
具体表现在:往往不是根据各个部门所承担的事权大小分配资金,而是根据各个部门的权力大小分配资金,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干事的部门缺少资金,有心无力,就是不干事的部门经费充裕,有钱花不完,不是奢侈浪费,就是动辄突击花钱,助长三公消费的歪风。且不说用之于民的是不是民之所真正需要,更不说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是否经过了国民的同意和首肯。
总之,完备优良《预算法》的获得,修改时既需要找准核心,深刻认识核心的特性、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根源,从而通过持续不断的修改获得。其次,在处理纳税人之间,或者说国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时,也存在明显的不平等,集中表现在国民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时,也就是在预算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没有很好地处理纵向公平与横向公平的关系,既没有平等地给予相同的国民以相同的预算支出之好,按照完全平等原则给每个国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没有平等地给予不同的国民以不同的预算支出之好,没有按照比例平等原则给不同的国民提供差异性的比例平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